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管理
暂无附件
收藏
行业领域
环境与资源
需求紧急度
合作方式
发布时间
2024-03-15
地区
北湖区
价格: 面议
单位信息
湖南创价生态园林有限公司
需求详情
保持消落带土壤不流失 各个方案论证实验阶段 保持消落带土壤不流失(持久性),且满足景观需求
对接记录
今日
0
一个月内
0
累计
0
推荐院所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基础性专项、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等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千余项。截至2023年底,研究所共发表论文5800余篇,其中,SCI论文3975篇,影响因子大于7 的994篇(占25%),领域TOP期刊1409篇(占35.4%),SCI论文篇均被引频次为30.38,化学、环境生态、动植物学和农学四个学科进入全球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1%。出版专著60余部。研究所获授权专利679项,52项实现转化,多次获得烟台市专利创造大户奖励。研究所共获得省部、行业、地市科技奖励81项,其中,山东省科技奖3项,山东省专利奖1项,海洋科学技术奖8项,海洋工程科技奖13项。出版专著60余本,其中“中国海岸带研究”系列丛书14册,黄河三角洲系列专著12册。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华南季风降水和热带气旋降水的物理联系及其转变机制、冲绳海槽热液柱的观测和模拟研究、两株深海真菌中的群感效应抑制剂及其抗绿脓杆菌活性研究、南海砗磲规模化人工繁育和中培技术体系构建及其在岛礁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产油真眼点藻(Eustigamatossp.)脂质积累过程中的光合调控规律研究、温盐扩散对流垂向热输运的参数化研究、南海湍流与盐指双扩散混合研究等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2年,生态环境中心共有在研项目及课题732项(新增152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3项(新增9项)、课题105项(新增20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及课题18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4项,重点项目45项(新增2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6项(新增2项),创新研究群体5项,重大研究计划21项(新增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项(新增3项),面上项目651项(新增48项);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B类)专项2项、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8项、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3项;承担改善科研条件专项科研装备项目6项。  2022年,生态环境中心牵头及合作获得了26项省部级及行业部门重要科技奖励,其中省部级一等奖7项,傅伯杰院士获2022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联想科学奖”。朱永官院士获2022年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李比希奖。司法鉴定中心和焦文涛研究员分别被评为2021年海淀区“优秀司法鉴定机构”和“优秀司法鉴定人”;生态环境中心有7个学科在ESI进入全球前1%,“环境与生态学”领域名列全球前1‰,在国内位列第一;“中国生态系统管理对碳中和的贡献”入选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举办首届环境与健康论坛暨Environment & Health新刊发布会;甘露润民团队获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先锋团队”;环境化学第一党支部、水质学第一党支部、生态学第一党支部获得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 2022年,生态环境中心(第一作者单位)SCI论文1389篇;申请专利220件,其中发明专利198件;获专利授权127件,其中发明专利104件;出版专著12部。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建所70多年来,海洋所在我国海洋科技主要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中做出了许多奠基性和开创性的贡献,取得1900余项科研成果,共发表论文140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6400余篇),出版专著28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1700余件。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建所以来,成都生物所承担了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支撑计划、973、863、自然科学基金等一大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了包括国家科学技术奖等在内的300余项科研成果,为长江上游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地奥心血康”为代表的众多科技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有力地推动了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众多国际组织以及美、德、英、法、俄罗斯、克罗地亚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国内众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
推荐人才
李良
2006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6-2011年先后在法国原子能总署、加州大学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2012年在荧光材料公司Intematix.Co.(美国)担任Senior Scientist。2012年通过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答辩,担任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2013年7月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同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王 灿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环境学院党委书记,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经济学与政策、环境-能源-经济系统分析、技术与政策的综合影响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讲授《环境经济学》《全球环境问题与管理》《能源与气候变化》等课程。曾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会杰出研究成果奖、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优秀论文奖,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等项目支持,是第4次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领衔作者、第6次IPCC评估报告评审编辑,Carbon Neutrality副主编,One Earth、ICE-Energy等期刊编委,曾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技术转让专家组等多个委员会成员。
何艳玲
何艳玲,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城市与地方治理、社会治理、行政体制改革、行政学理论。著有《公共行政学史》等作品。
段静
2017年于中国海洋大学获得物理海洋学博士学位,2017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大尺度海洋环流与气候变化研究,已在GRL、JC、JPO等物理海洋学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或以骨干形式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先导专项B、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受邀担任GRL、JC等国际权威期刊的审稿人。
返回上一页
登录页面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