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抓好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工作的决策部署,高质量完成研发经费统计工作,12月17日,省科技厅、省工信厅联合召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培训会议。省科技厅厅长朱皖、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颜琰出席并讲话,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相关处室负责人,全省1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关负责人参加培训。此次培训邀请省统计局相关负责同志对2023年我省研发投入概况及企业研发统计工作要求进行了解读,企业代表介绍了研发经费管理相关经验做法,研发管理专家就研发经费归集、管理和统计填报等工作进行辅导。 朱皖指出,研发投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她强调,要以更高站位凝聚加大研发投入的共识共为,重视创新投入、强化自主创新。企业要建立健全研发管理制度体系,提升研发活动数据统计质量,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增强能力,以更大力度推进研发经费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科技主管部门要协同相关部门强化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落实政策抓服务、全面覆盖抓培训、及时跟踪抓监测,以更高标准提升研发投入工作服务水平。颜琰表示,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既是应对当前复杂经济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希望广大企业加强研发活动的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形成业务体系;要做好研发费用归集基础工作,提升工作效率;要促进业务、财务、统计工作相融合,用好现有政策。同时,工信部门要加强部门协同,形成加大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合力。各市州、县市区科技、工信主管部门和园区分管负责人以及2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视频方式线上参加会议。来源:科技湖南
12月24日,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岁末年初话发展 奋楫扬帆谱新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发布会聚焦科技创新,向社会介绍湖南持续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有关情况。以下为图文实录: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覃攀贵: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又到一年盘点的时间,为集中展示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生动呈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决定,从2024年12月下旬至2025年1月中旬举行“岁末年初话发展 奋楫扬帆谱新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举行第一场,我们邀请省科技厅围绕“持续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科技强省”这一主题发布新闻。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志坚先生、省科技厅副厅长周斌先生、省科技厅副厅长佟来生先生、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颜卫东先生。首先,请李志坚先生发布新闻。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志坚: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对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湖南科技创新发展表示衷心感谢!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勉励湖南“着力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上持续用力”。湖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担当和敏锐的战略前瞻意识,对全省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高密度、大格局、体系化的战略部署。组建省委科技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专题研究建设科技强省意见文件和科技创新规划、计划统筹;召开全省科技大会暨科技奖励大会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制定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二十条”以及支持科技创新高地“五大标志性工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全省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更加科学完善,令人期待。一年来,全省科技战线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决答好晓明书记提出的“三道算术题”,坚决实施伟明省长部署的创新“六提”行动,以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湖南省研发经费投入达1283.9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57%。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75万家。湖南12个主持完成的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通用项目获奖数量居全国第7、中部第2。湖南省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作交流发言。创新的湖南正加速释放科创活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注入澎湃动能。一是五大标志性工程建设聚势成势,打造强劲动力引擎。认真履行牵头抓总和统筹协调职责,按照“一专班一方案三清单”压茬推进。“1+2”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加快对接落地;湘江科学城湘江院士港等首开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落地30个研发中心项目;“4+4科创工程”取得重大科研成果40余项;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认定备案“五类”研发中心(企业)130余家;湖南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实施文化科技领域3个重大攻关项目,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上树标杆。积极对接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国家部委和单位,做好中央政策研究室来湘调研科技体制改革等工作,有力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纳入国家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3+5+3”重大标志性工程是打造“三个高地”的“路”和“桥”,是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必答题。以“五大标志性工程”为总揽,必将推动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向“新”而行、行稳致远。二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接再上台阶,提升自主创新策源能力。争取种业、航天等领域国家实验室基地在湘布局取得积极进展。设立专项资金支持FAST扩展阵在湘考察选址。获批组建国家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高效开发技术创新中心,布局湖南的技术创新中心总数增至3家,居全国第2。向科技部推荐整合重组7家、新增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湖南研究院支持院士领衔开展一批重大工程技术咨询项目,松雅湖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注册挂牌,组建湘江科技创新院、湖南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并加速科研推进。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战略科技力量成为湖南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底气所在。三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突破,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聚焦“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系统绘制产业创新图谱,靶向布局攻关任务。湖南省政府连续4年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超170项。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超13亿元,实施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6项、重点研发计划232项,取得“江海号”最大直径盾构机、国内首台新型智能重载电力机车等20项“首字号”“最字号”成果。耐盐碱水稻新品种在3‰中度盐碱地种植亩产突破500公斤,让端稳“中国饭碗”更有底气;烟花微烟发射药剂完成小试,未来有望重现橘子洲头亮丽烟花秀;锰渣回收、矿涌水低成本治理等技术加快从中试走向生产线,助力打赢“锰三角”矿业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全球首创脑梗塞临床治疗新技术更好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正以“无所不在”的渗透力、带动力、引领力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你我生活。四是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聚焦高校科技成果“不能转”“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出台20条支持措施,配套制定“一体系三指引”,支持横向科研项目认定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常态化开展“双高”对接活动,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激励和引导高校科研人员更好融入经济主战场。全省在湘高校技术合同登记额同比增长48.8%,在湘转化率超过50%。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建设15家创新联合体、20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优化企业研发奖补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为超6700家科技型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超175亿元,同比增长15.68%,加快推动设立金芙蓉科创引导基金。我们加快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不断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丰沃土壤。五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坚持以人为中心,以“松绑”“赋能”为导向,打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收官战,21项改革任务实现阶段性目标,配套出台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等政策文件10余项。中央政策研究室调研组对湖南科技体制改革经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坚持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优化实施“三尖”创新人才工程,立项项目492项,其中,128人通过直接遴选、57人通过专家荐才方式直接入选。9人获得国家“杰青”、19人获得国家“优青”,创历年新高,全省新增国家级人才超170人。出台专门实施方案,举办专场活动,推动“湘智兴湘”与校友回湘、湘商回归形成强大合力。推进组建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团”,创新创业大赛增设“科技+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自然科学基金增设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助力擦亮“对年轻人友好省份”品牌。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我们在科技体制改革上“快人一步”,就能在科技事业发展上“领先一筹”。同志们,朋友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湖南省委省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支持科技创新,湖南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全省科技战线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锚定科技强省建设目标,以实施科技创新高地标志性工程为主抓手,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为重点,以实施新一轮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攻坚行动为动力,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为支撑,持续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更加充分彰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湖南贡献。谢谢大家!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覃攀贵:感谢李志坚先生的发布。接下来是记者提问时间,大家可以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主题提问,请举手示意。新华社记者: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请问湖南科技部门将进行怎样的谋划与探索?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志坚:谢谢你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给予高度赞誉,对湖南“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寄予殷切期望。省委省政府闻令而动,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担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聚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要实践地、文化新质生产力培育示范区。省科技厅将以实施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为主抓手,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接、技术攻关、平台构建、生态打造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供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支撑。一是全力争取国家文化科技战略资源布局。积极对接中央科技办、科技部,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纳入“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重点部署和国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重点任务,争创数字媒体生产、内容安全、高效安全分发等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加大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布局力度,支持湖南牵头承担一批攻关任务。积极对接争取中科院在湘布局文化科技领域专门科研力量,联合中国工程院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战略研究和咨询。二是全力加强文化科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文化数字化、文化智能化、文化装备化三个方向,会同中国科学院围绕音视频智数、数字文博、数智出版实施联合攻关项目,加强科学问题研究和底层技术攻关。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对文化和科技融合进行专题部署,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成果示范应用,培育文化新业态。三是全力打造文化科技创新平台矩阵。支持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高性能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强文化科技领域应用布局,强化算力底层支撑。支持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支持建设文化装备创新中心、文化大数据中心、音视频算料交易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引领带动文化科技和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建设湖南数字博物馆,推出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APP、永不落幕音视频装备展等应用展示平台,提升数字化服务和文化新体验。四是全力营造文化科技创新生态。将文化和科技融合作为“芙蓉计划”“三尖”创新人才工程重点支持方向,支持建设长沙文化科技大学、马栏山高等研究院,加快培育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增设文化和科技融合专题赛,支持举办“马栏山杯”国际音视频算法大赛,以赛为媒、以赛促创、以赛促引,加快集聚高水平人才团队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挖掘和培养文化科技企业。依托我省全国首家区域科技伦理审查中心,加强文化领域人工智能、垂类大模型等科技伦理治理,以高水平安全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高质量发展。湖南卫视记者: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积极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下一步,湖南在培育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助推科技强省建设方面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省科技厅副厅长周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近年来,我们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国家所需、湖南所能与未来所向,加快构建“1+2”国家实验室体系,大手笔推进“4+4科创工程”建设,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促进各类创新平台提质升级,全力打造建制化体系化科技力量。目前,TS实验室已落户长沙,湖南有9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入列、3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提供了坚实平台支撑。下阶段,我们主要从三个层面发力,助推科技强省建设:一是高标准建设“1+2”国家实验室体系。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推动TS实验室实体化运行,争取种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国家实验室基地在湘布局。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对标国际领先水平,健全新型科研机构管理运行和服务保障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和基础条件建设,开展突破型、引领型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努力取得一批原创性、迭代性、颠覆性重大成果,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和任务需求。二是高质量实施“4+4科创工程”。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加强科技任务和资源统筹配置管理,组织四大实验室聚焦重点,开展重大任务攻关,四个重大科学装置加快试验测试,着力产出一批关键性、原创性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全面落实人才专项政策,加快人才引进和管理团队建设,加速聚集一批专职高层次人才,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深化使命导向管理改革,探索建立灵活高效的新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坚持边建设、边科研、边聚人才、边出成果,持续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和承载能力,积极推动上升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三是高效能统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省委科技办统筹作用,强化顶层设计,建立省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统筹机制,统筹推动各类平台基地优化升级。积极对接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工作,支持在湘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建设,在文化和科技融合、深海等领域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提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统筹培育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后备队”。加快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大院大所大企业”在湘布局高水平研发中心和技术创新平台。支持建立科技领军企业牵头、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全面提升体系化创新能力。科技日报记者: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请问湖南在推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攻关方面作出了哪些努力?下一步,将如何以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省科技厅副厅长佟来生: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我省系统谋划推进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体系化布局技术攻关任务。2021年以来布局实施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累计投入财政经费4.12亿元,带动企业完成研发投入30.56亿元,突破国产8英寸碳化硅外延设备、超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等前沿技术172项,申请专利702件,建设创新平台51个,推动应用示范89项。以“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组织实施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44项,榜单金额超3.4亿元,攻克数字孪生、量子传感、分子诊疗等前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60余项。在省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置先进计算、人工智能、生命工程等专题,推动前沿领域创新能力整体跃升。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加强系统谋划、改革创新,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注入强劲动能。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发挥省委科技委的统筹抓总作用,依托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湖南研究院等智库资源,加强前沿技术分析、未来产业技术预测,持续完善我省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图谱和“卡脖子”技术、颠覆性技术清单,精准靶向布局攻关任务。二是深化科技攻关组织机制改革。深化新型举国体制湖南模式探索,发挥在湘国家实验室体系、“4+4科创工程”等重大科研平台策源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坚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统筹推进省重大科技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厅市联动项目和基础研究项目,高效高质实施好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全链条、一体化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在半导体芯片、深空深海、核心种源等战略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前瞻性、基础性科研任务。围绕“4×4”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重点产业倍增计划超前谋划,加强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前沿材料等未来产业关键技术系统布局,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先进制造、智能计算等领域交叉融合创新,加快颠覆性技术突破,打造更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科技”。湖南教育电视台记者:今年出台的《湖南省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为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指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请问湖南在推进高校落实《若干措施》的进展如何?下一步将如何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颜卫东:今年6月,湖南出台了《湖南省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并从供给端、需求端、中间端“三端”发力,系统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较好进展。一是在供给端激发内生动力。发布2023年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指数,支持10余所高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将符合条件的高校横向项目视同为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激发高校科研人员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二是在需求端促进就地转化。支持近30家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任务导向型创新联合体,相关工作受到央视专题报道。开展示范性项目评选,并向企业和高校宣传推广可供参考的成果转化模式。建立高校和高新园区“双高”对接机制,今年累计开展路演活动500余场次,推动在湘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突破50%,实现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近5000亿元。三是在中间端畅通转化渠道。启动技术成果进场交易平台建设,布局20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谋划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开展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改革,累计为1.6万家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超425亿元。今年1-11月,带动13家战略合作银行为科技型企业发放全口径科技贷款近4400亿元。下一步,我们将从三方面发力,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是强基础,增加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联合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等职能部门,推动高校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推进技术经纪(经理)人职称评聘改革,更大程度激励高校科研人员产出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并一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二是抓关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参与重大平台建设、承担重大科研任务、转化应用示范重大科技成果。推动研发奖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费优惠政策应享尽享,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三是畅途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建设省技术成果进场交易平台,加快培育一批规范化、专业化、职业化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和人才队伍。重点培育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创新联合体。持续打造“双高”对接品牌,常态化组织高校创新成果赴高新区开展专场路演、高新区赴高校开展技术攻关需求对接,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健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升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政策体系,探索开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覃攀贵: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会后可与我们省政府新闻办工作人员联系。各位记者朋友,刚才,李志坚书记介绍了科技厅2024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和成就,并和其他三位发布人共同回答了大家关心的问题,希望大家宣传好、报道好、展示好,为湖南持续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科技强省,释疑解惑、凝心聚力。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来源:科技湖南
24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负责人共同评选的2024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入选的2024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分别是: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召开“拉索”确认首个超级宇宙线源复粒稻遗传奥秘破译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首次实现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研制成功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建成开通异体通用型CAR-T治疗自身免疫疾病获突破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发布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1.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召开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大意义。2024年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是这次大会传递的最强音。“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铿锵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总结了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精辟论述了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系统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 “冲锋号”吹响,新征程启航。这次大会为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前进方向,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凝聚起建设科技强国的创新伟力。2.“拉索”确认首个超级宇宙线源高能宇宙线从哪里来?这是一个世纪之谜。我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的新发现,让我们离解开这一谜题更近了一步。2月26日,《科学通报》发表了一项关于高能宇宙线起源的重要成果。利用“拉索”的观测数据,我国科学家在天鹅座恒星形成区发现了一个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并从中找到了能量高于1亿亿电子伏宇宙线起源的候选天体。这是迄今人类能够确认的第一个超级宇宙线源。 星空下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合成照片)。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宇宙线是从外太空来的带电粒子,主要成分为质子,携带着宇宙起源、天体演化等方面的重要科学信息。探究宇宙线起源之谜,是当代天体物理学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之一。据介绍,“拉索”此次发现的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距我们约5000光年,尺度超过1000万个太阳系。泡状结构内有多个能量超过1千万亿电子伏的光子,最高达到2千万亿电子伏。“一般来说,产生能量为2千万亿电子伏的伽马光子,需要能量至少高10倍的宇宙线粒子。”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杨睿智说,这表明泡状结构内部存在超级宇宙线源,源源不断地产生能量至少达到2亿亿电子伏的高能宇宙线粒子,并注入到星际空间。研究表明,位于泡状结构中心附近的大质量恒星星团(Cygnus OB2星协)是超级宇宙线源最可能的对应天体。3.复粒稻遗传奥秘破译复粒稻是一种独特的水稻种质资源,与普通水稻穗子上种子粒粒分明不同,它结出的种子可以三粒长在一簇上,因此又被称为“三粒奇”。但这“三粒一簇”特性的机制一直是个谜。3月8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来自该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破译复粒稻“三粒一簇”的遗传奥秘,揭示了油菜素甾醇调控水稻穗粒数的机制,为培育高产水稻新品种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当日发表于《科学》杂志。复粒稻整株。图片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在这项工作中,研究团队历时7年,对复粒稻种质进行了大规模化学诱变,创制了1万份(约16万个单株)复粒稻诱变株系,通过在田间逐一鉴定穗部特征,从中筛选出2份不簇生的突变体株系,成功定位到发生突变的基因BRD3。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团队发现,油菜素甾醇可以通过调控水稻穗二级分枝调控穗粒数。实验证明,正是在突变基因BRD3的作用下,油菜素甾醇这种激素的含量降低,导致复粒稻稻穗的二级枝梗增多,使得“三粒一簇”现象出现。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曹永生表示,水稻单产突破依赖种质资源中重大基因的发掘利用,油菜素甾醇调控水稻穗粒数机制的发现,提供了提高水稻单产的新视角。4.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首次实现5月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利用“自底而上”的量子模拟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为高效开展更多、更新奇的量子物态研究提供了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霍尔效应是指当电流通过置于磁场中的材料时,电子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在材料内部产生垂直于电流和磁场方向的电压,该效应被广泛应用于电磁感测领域。反常霍尔效应则是指无需外部磁场的情况下观测到相关效应。量子霍尔效应是量子力学版本的霍尔效应,需要在低温强磁场的极端条件下才可被观察到。“量子霍尔效应根据电子间相互作用方式的不同,分为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和分数量子霍尔效应。”潘建伟说,其中,分数量子霍尔态展现出非平庸的多体纠缠,具有重要的观测研究价值,多年来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在此项研究中,团队利用“自底而上”的方式,基于自主研发的超导高非简谐性光学谐振器阵列,实现了光子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并进一步在此系统中构建出作用于光子的等效磁场以构造人工规范场,从而实现了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弗兰克·维尔切克评价,这项研究向基于任意子的量子信息处理迈出重要一步。5.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研制成功继2019年发布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芯片“天机芯”之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类脑计算研究团队在类脑视觉感知芯片领域再获新突破,研制出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相关研究成果5月30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自然》杂志。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论文通讯作者、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施路平介绍,在开放世界中,智能系统不仅要应对庞大的数据量,还需要应对极端场景,如驾驶场景中的突发危险、隧道口的剧烈光线变化和夜间强闪光干扰等。而传统视觉感知芯片面对此类场景往往出现失真、失效或高延迟,这样就会限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更好应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聚焦类脑视觉感知芯片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原语的互补双通路类脑视觉感知新范式。“该范式借鉴了人类视觉系统的基本原理,将开放世界的视觉信息拆解为基于视觉原语的信息表示,并通过有机组合这些原语,模仿人视觉系统的特征,形成两条优势互补、信息完备的视觉感知通路。”施路平介绍,基于这一新范式,团队研制的“天眸芯”不仅突破了传统视觉感知范式的性能瓶颈,而且能够高效应对各种极端场景,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6.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敢上九天揽月,谈笑凯歌还!6月25日,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一顶红白相间的巨型降落伞缓缓落下,嫦娥六号返回器回到地面。至此,嫦娥六号完成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壮举。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开展的最复杂的深空探测任务。2024年6月4日7时38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屏幕上拍摄的嫦娥六号取样回放画面。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嫦娥六号任务周期长,工程创新多、风险高、难度大,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快速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嫦娥六号自发射后历经53天,闯过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着陆下降、月面工作、月面上升、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环月等待、月地转移以及再入回收等多个难关,成功带回1935.3克月背样品。这些珍贵的月背样品,不仅填补了月球背面研究的历史空白,也为我们研究月球早期演化提供了一手资料,更为理解月球背面与正面地质差异开辟了新的视角。11月15日,月背样品研究传来好消息: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做出的两项独立研究成果,分别登上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和《科学》杂志。这两项研究首次揭示月球背面约28亿年前仍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这一年龄填补了月球玄武岩样品在该时期的记录空白紧接着,12月20日,《自然》又报道我国科学家通过分析嫦娥六号月背样品,获得了人类首份月背古磁场信息。7.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建成开通 遥望珠江口,曾被伶仃洋隔开的两岸城市群,因一座超级工程而紧密连接。6月30日,历时7年建设的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建成开通,从深圳到中山的车程由原来的2小时缩短至30分钟。深中通道全长约24公里,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是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车辆行驶在深中通道上。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作为环珠江口“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的关键一“横”,深中通道跨越伶仃洋,让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实现了跨海直连。在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创造了世界首例水下高速公路枢纽互通—机场互通立交、世界最长的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世界最高桥面最高通航净空海中大桥等10项“世界之最”。自建设以来,深中通道获得发明专利200余项、行业协会奖项数十项,并屡获国际赞誉。2024年4月,深中大桥荣获被称为桥梁界“诺贝尔奖”的国际桥梁大会“乔治·理查德森奖”,深中隧道荣膺“全球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50项标志性工程”。“我们坚持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将创新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总工程师宋神友说,深中通道完成了多项技术创新,特别是在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设计施工领域形成了原创性成果,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为世界跨海通道工程建设贡献了中国方案。8.异体通用型CAR-T治疗自身免疫疾病获突破7月16日,《细胞》杂志在线发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徐沪济教授团队的临床研究成果:3名患有严重复发难治性风湿免疫疾病的患者在接受通用型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改善。这是国际首次成功使用异体通用型CAR-T治疗自身免疫疾病。 图片来源:《细胞》杂志如何提高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治愈率,最大限度降低患病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全球共同面临的医学难题。近年来,生物制剂和靶向小分子药物等在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其对许多患者仍无效,或改善后复发,患者最终发展出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徐沪济介绍,CAR-T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手段,已经在B淋巴细胞(以下简称“B细胞”)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在一些风湿免疫性疾病发病过程中,B细胞的异常发育和功能失调是致病的关键因素之一。该团队使用健康供者来源的T细胞,经过基因工程改造,制备出针对B细胞CD19的异体通用型靶向CAR-T细胞药物,实现了CAR-T细胞药物的批量生产。使用该细胞药物,徐沪济教授团队成功治疗3名严重复发难治性风湿免疫疾病患者。徐沪济表示,这项研究不仅为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还展示了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巨大潜力。 9.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发布10月22日,我国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华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 NEXT)正式发布。这是继苹果iOS和安卓系统后,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10月22日,在深圳市南山区的深圳湾体育中心,华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发布。新华社记者 白瑜 摄此次发布的原生鸿蒙操作系统流畅度、性能、安全特性等提升显著,全面突破操作系统核心技术,实现系统底座的全部自研,也实现国产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由于不依赖国外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内核等核心技术,原生鸿蒙操作系统也被称为“纯血鸿蒙”。11月26日,搭载原生鸿蒙操作系统的华为Mate 70系列手机正式发布,标志着华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正式商用。华为常务董事、终端业务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董事长余承东介绍,原生鸿蒙操作系统在续航时间、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均位于行业前列。据悉,鸿蒙系统于2015年立项,持续打造操作系统根技术,用不到10年的时间走完同行30年的历程。2019年,华为公司正式对外发布鸿蒙系统,2021年该系统正式搭载到智能手机上。2023年9月,华为公司宣布全面启动鸿蒙原生应用,意味着鸿蒙系统完全使用自主“内核”,不再依赖其他操作系统的开放源代码。加速创新的鸿蒙系统不仅为国内终端、软件等产业链各环节发展带来新机遇,也正带动各行业、各领域的数智化转型。10.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打穿地壳、进入地球深部”,这是人类长久以来的科学梦想。如今,中国最新入列的科考船有望将这一梦想变成现实。11月17日,拥有最大11000米的钻深能力、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 靠泊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梦想”号全长179.8米,宽32.8米,排水量42600吨,续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120天,载员180人。它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按16级超强台风安全要求设计,可在6级海况下正常作业,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中国船舶第七〇八研究所“梦想”号总设计师张海彬介绍,“梦想”号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攻克多项世界级船舶设计难题,国际首次创新集成大洋科学钻探、深海油气勘探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等多种功能,构建起我国自主的超深水钻探装备设计建造技术体系。经两轮海试验证,“梦想”号主要性能指标优于设计要求。作为全球领先的深海作业平台,“梦想”号的科考实验功能和信息化水平国际领先。全船建有基础地质、古地磁、无机地化、有机地化、微生物、海洋科学、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钻探技术等九大功能实验室,总面积超3000平方米,配置有全球首套船载岩心自动传输存储系统,可满足海洋领域全学科研究需求。“梦想”号海试成功并正式入列,标志着我国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是建设海洋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来源:科技日报
“湖南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实施文化科技领域3个重大攻关项目,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上树标杆。”12月24日上午,在“持续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新闻发布会上,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志坚介绍了湖南科技部门在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上取得的成效和下一步举措。李志坚介绍,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和科技融合工作,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担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聚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要实践地、文化新质生产力培育示范区。他表示,省科技厅将以实施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为主抓手,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接、技术攻关、平台构建、生态打造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供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支撑。一是全力争取国家文化科技战略资源布局。积极对接中央科技办、科技部,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纳入“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重点部署和国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重点任务,争创数字媒体生产、内容安全、高效安全分发等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加大文化和科技领域融合布局力度,支持湖南牵头承担一批攻关任务。积极对接争取中国科学院在湘布局文化科技领域专门科研力量,联合中国工程院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战略研究和咨询。二是全力加强文化科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文化数字化、文化智能化、文化装备化三个方向,会同中国科学院围绕音视频智数、数字文博、数智出版实施联合攻关项目,加强科学问题研究和底层技术攻关。在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中,对文化和科技融合进行专题部署,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成果示范应用,培育文化新业态。三是全力打造文化科技创新平台矩阵。支持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高性能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强文化科技领域应用布局,强化算力底层支撑。支持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支持建设文化装备创新中心、文化大数据中心、音视频算料交易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引领带动文化科技和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建设湖南数字博物馆,推出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APP、永不落幕音视频装备展等应用展示平台,提升数字化服务和文化新体验。四是全力营造文化科技创新生态。将文化和科技融合作为“芙蓉计划”“三尖”创新人才工程重点支持方向,支持建设长沙文化科技大学、马栏山高等研究院,加快培育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中增设文化和科技融合专题赛,支持举办“马栏山杯”国际音视频算法大赛,以赛为媒、以赛促创、以赛促引,加快集聚高水平人才团队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挖掘和培养文化科技企业。依托湖南区域科技伦理审查中心,加强文化领域人工智能、垂类大模型等科技伦理治理,以高水平安全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高质量发展。来源:科技湖南
今年来,湖南科技战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着力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上持续用力,推动科技强省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来源:红网时刻、科技湖南
近日,湖南省政府认定苏仙产业开发区、耒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等4家产业园区为省级高新区。截至目前,全省共有高新区59家,其中国家高新区9家,省级高新区50家。近年来,湖南省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全省高新区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方向,以创建“五好”园区为抓手,推动发展向园区聚焦、产业向园区集聚、要素向园区倾斜、改革在园区先行,不断推动全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省55家高新区已开发面积约380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约0.18%),贡献了全省19.02%的地区生产总值、43.38%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7.61%的出口额、75%的上市企业。全省高新区规上工业企业市级及以上研发机构覆盖率达18.48%,集聚了全省80%以上的省级重点实验室、75%以上的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诞生了首条8英寸IGBT芯片、世界首台330kV及以上海上风电平台用变压器及电抗器等一批国内外领先的“首”字号成果。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1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7100余家,分别占全省的34.75%、43.14%。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以创建“五好”园区为目标,进一步引导全省高新区做好“高”“新”两篇文章,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来源:科技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