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个提案建议!2025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最新最全梳理→
一年前的3月,草长莺飞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湖南考察调研。这片始终承载着殷殷嘱托和深切期望的土地,再一次被赋予新的使命——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一年来,湖南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实践。2024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达1283.9亿元,研发投入总量及强度均居全国第九。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75万家。全省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超4800亿元。湖南12个主持完成的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通用项目获奖数居全国前列。从岳麓山下的实验室到长株潭的产业集群,从湘江之畔的科创走廊到马栏山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试验田”,三湘大地涌动着创新创造的澎湃动能。01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3月7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一段跨越万里的故事引发关注:去年,一位冈比亚农民专门把他种的大米送到湖南,向袁隆平先生表达敬意。“期待未来能够有更紧密的合作。”故事的主人公穆萨说,杂交水稻正悄然改变世界。湖南是中国的“粮仓”,全国每9碗米饭中就有1碗来自湖南;在非洲,湖南的杂交水稻在2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如何确保14亿人的粮食安全和营养健康,同时惠及全球更多人口?集聚、协同,握指成拳,形成科技创新合力。2024年8月,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建安工程全面竣工验收,232个PI(项目负责人制)团队挑起种业攻关大梁。10月,中国——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批设立。3月17日,俯瞰岳麓山实验室农大农科院片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以湖南所能服务国家所需。2024年,湖南“1+2”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天隼实验室落户长沙,争取种业、航天等领域国家实验室基地在湘布局取得积极进展。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湖南完成重组36家,实现总数和全国占比“双提升”。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提升产业控制力。2024年7月,国家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高效开发技术创新中心获批成立。至此,在湘布局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总数增至3家,居全国第二。一支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的战略科技力量在湖南崛起:湖南先进技术研究院、松雅湖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湘江科技创新院相继成立,分别聚焦超精密制造、数智仿真、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领域。在湖南,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引领产业变革,在广袤的三湘大地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农业领域,耐盐碱水稻新品种在3‰的中度盐碱地上绽放生机,取得亩产超500公斤的骄人成绩,为端稳“中国饭碗”注入强劲动力。高端装备领域,国内首台新型智能重载电力机车等20项“首字号”“最字号”重大成果彰显硬核实力。生态环保领域,锰渣回收、矿涌水低成本治理等关键技术突破瓶颈,从中试走向规模化生产,为打赢“锰三角”矿业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绘就一幅绿水青山的美丽画卷。02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汽车制造领域,随着国产造车新势力的崛起,以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高的充电倍率、更长的循环寿命著称的固态电池成为研发热点。正极活性材料作为固态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备受瞩目。2024年,一款全固态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在长沙成功完成中试规模生产。研发企业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该企业正不断加大对固态电池的研发投入,以期为消费电子、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提供高质量解决方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还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春日里,走进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记者看到了一个个文化与科技碰撞融合的耀眼成果:在“超高清视频算法”支持下,4K视频渲染耗时从20小时缩短到“一顿饭的工夫”;将AI应用到审片环节,微短剧备案审核时间由3个月缩短到3周;依托文物数字化技术,湖南博物院只用22天便完成了1000件文物的数字化采集,文物建模放大6至8倍后,细节依旧清晰……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视频超算”中心一角。 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管委会供图在这块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试验田”里,5家文化上市企业、180多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近6万名音视频产业人才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角。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有着天然的敏感。牢记嘱托,湖南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2024年,湖南完成3055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工作,数量居全国第八。企业研发经费投入首次超1000亿元,占全社会比重达81.9%。企业牵头承担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52项,占比超65%。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新增各类研发机构1178家,月均增量是政策出台前的4.4倍。建设中,该市重大攻关需求100%来自企业,超60%由企业牵头实施,在高性能智算模块及整机、量子绝对重力仪等未来产业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2024年,湖南首次遴选公布15个年度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包括石墨烯、航天用超大型铝合金等材料与技术;提出“加快高校成果转化二十条”,全省高校登记技术合同超万项,成交额达57亿元,湖南高校成果本地转化率首次超过50%。03聚焦优势产业,锻造先进制造新引擎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农业等湖南传统优势产业“焕新”,发展愈加强劲。3月9日,江苏省南通市,中铁十四局海太长江隧道工程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对“江海号”盾构机进行组装调试。这条145米长的“钢铁巨龙”,将在长江水下完成9000多米的超长距离独头掘进。这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由中国铁建重工集团研发,最大开挖直径超16米。“作为世界级工程,海太长江隧道施工具有‘长、大、高、深、险’等特点,对盾构机性能也提出更高要求。”铁建重工掘进机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范瑞强介绍,研发团队不断提升刀具的硬度、覆盖度、耐磨性,并应用自主研发相关技术,让水下施工更智能、安全、高效。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勇闯“无人区”——我省以铁建重工为代表的企业,坚持科技创新,在优势领域锻造领先身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湖南加速构建“攻关-转化-应用”创新生态。我省连续5年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连续4年实施制造业关键产品“揭榜挂帅”项目,大型民机车架式起落架、碳化硅晶圆双面抛光设备等一大批面向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与此同时,硬核创新的“点”正扩展为产业升级的“面”。沿湘江北上,衡阳、株洲、湘潭、长沙4市串起一条特高压输变电装备的产业走廊。从世界最高电压等级最大容量的特高压变压器,到中国载人飞船宇航员出舱的“脐带电缆”,到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电磁线,这一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壮大。2024年12月,衡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集群晋级“国家队”,成为湖南第五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工程机械之都”长沙,着力破解主机企业强、配套企业弱的产业痛点,专门出台地方性法规,成为国内首创;工业重镇株洲,轨道交通产业裂变出新能源、高分子新材料、电力电子器件等多个细分产业;湘中老钢城娄底,钢铁从以前“按吨卖”到现在“按卷卖”“按片卖”,产业附加值不可同日而语……聚链成群、梯度培育,做强存量、做优增量,构建协同发展的新生态。全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与升级驶上“快车道”。2024年,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达50.9%。(王铭俊 谢卓芳)来源:湖南日报、科技湖南
党中央决定,自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次学习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亲自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今年党建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开展学习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纪检监察机关肩负正风肃纪反腐重要职责,一方面要立足职能职责推动学习教育在全党扎实开展,另一方面要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在抓好自身学习教育上走好第一方阵。坚持站位全局,深刻领会开展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使命任务的战略高度,从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坚持自上而下、以上率下,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纠治“四风”,以小切口带动作风大转变,解决了新形势下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我们党以作风建设新气象赢得了人民群众信任拥护,八项规定成为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管党治党的“金色名片”。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部署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再次向全党宣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表明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抓到底的坚定决心,对于进一步巩固深化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成果、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党的作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成败,准确领会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核心要义、实践要求,传承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全力以赴抓好学习教育,以实际行动更加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从严从实,推动纪检监察系统学习教育落地见效。深入开展学习教育,对于锻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纪检监察铁军,以优良作风推进新征程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同样具有重大意义。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结合,一体推进学查改,开门搞教育,确保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要抓责任、促落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高度重视,主要负责同志切实扛起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领导干部要带头,基层支部要主动担当尽责,全面落实各项任务,突出抓好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关键岗位干部学习教育,确保全覆盖、无遗漏。要抓重点、求实效。这次学习教育安排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必须整体推进、抓出质量。学习研讨突出一个“深”字,深化运用“五学联动”机制,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专题研讨、深入交流;查摆问题突出一个“实”字,对已经解决还需巩固深化的、过去没有解决好还有短板的,以及新发生的问题,都要实事求是找出来,注重剖析透视根源,运用典型案例做实警示教育;集中整治突出一个“严”字,针对问题逐项列出清单、制定措施,拿出切实管用的办法,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开门教育突出一个“活”字,把学习教育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实际行动,加强调查研究,直击作风痛点,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评判,让群众可感可及。要抓机关、带系统。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作用和系统优势,把学习教育同开展“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统筹起来,机关派驻协同联动、系统上下一体推进。根据不同部门、层级、板块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加强指导。力戒形式主义,切实防止虚化、发散、走过场。坚持结合融合,推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取得更大成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抓好自身学习教育的同时,要立足职能职责,加强对各级党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把学习教育同推进工作结合起来,一严到底纠治“四风”,不断将作风建设引向深入。在严查严纠上下功夫。坚持严的基调,聚焦突出问题加强监督执纪,对违规吃喝等顽疾靶向发力、坚决纠治。对学习教育期间顶风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形成震慑,营造严的氛围。在同查同治上下功夫。风腐同根同源、互为表里,由腐纠风是破解“四风”隐形变异的有效途径。要研究制定关于推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的意见,推动构建由腐纠风工作链,斩断由风及腐利益链。在常态长效上下功夫。准确把握“四风”问题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抓住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治、力求根治。把查处“四风”问题同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及时堵塞制度漏洞。坚持纠“四风”树新风并举,推动八项规定化风成俗。(中国纪检监察报评论员)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三湘风纪
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科技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和战略安全的关键要素;与此同时,科技安全面临的各类风险也与日俱增,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最大不确定因素。让我们来看看科技安全面临的“两大风险”及其破解之策。以自立自强破“外源性”风险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依旧是和平稳定发展的最大阻碍,本无国界的科学技术与地缘政治深度绑定。近年来,西方将科技竞争视为国际战略竞争核心,将中国视为科技领域主要打压对象,我国科技安全面临出口管制、科技产业链剥离、科技资本切割、科技交流限制、科技国际合作围堵、意识形态攻击等一系列“外源性”风险。同时,我关键产业还面临着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渗透窃密、遭到“精准”制裁的重大风险隐患。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外源性”风险成为我国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大障碍。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解决“卡脖子”问题刻不容缓。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科技产业屡屡逆势破局,在诸多领域“遥遥领先”,充分证明无论个别国家对中国使用何种科技打压政策,都不可能真正阻止中国科技发展,反而只会促使中国更坚定地走上科技自主自强的道路,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打造新模式、激发新动能、形成新优势。以倡导共治解“步调性”风险随着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新技术已深度介入人类生产生活,如果对这些技术的治理“步调”跟不上发展速度,可能导致多方面的冲击。然而,个别国家出于维持全球科技霸权等考虑,对相关安全风险不管不顾,对内放任本国科技巨头垄断坐大,对外把军控核查等不合时宜的冷战做法塞入国际科技治理议题,阻碍全球科技治理进程。特别是相关国家无视安全风险,发展人工智能军事应用、人工智能生物武器、人工智能操纵虚假信息等敏感领域科学技术,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各国对新兴科技的治理难度。相较于不负责任的科技霸权主义,我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以负责任的态度和务实合作的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方案、中国倡议、中国智慧势必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为推动科技安全、有序、健康发展作出更多贡献。面对科技安全领域的新风险、新形势、新挑战,国家安全机关将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聚焦破解“外源性”风险和“步调性”风险,防范反制个别国家对我国重要产业、技术、人才的无理打压,依法打击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及其代理人向我科技领域渗透窃密活动,加强对科技风险治理议题的前瞻性战略研究,护航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来源:国家安全部
在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好的超高能伽马射线探测装置“拉索”,搜寻着看不见、摸不着的宇宙线;在重峦叠嶂的喀斯特群山之间,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仰望苍穹、远眺寰宇,将人类“视界”延伸到百亿光年之外;在地下700米深处,江门中微子实验在建的能量精度、规模均世界领先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可以将微弱的电信号放大1000万倍,捕捉有“宇宙幽灵”之称的中微子……新时代以来,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迎来快速发展期,一批大科学设施建成运营,撬动关键技术突破,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培育了新兴产业集群,为科技强国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我国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大科学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考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强调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致信祝贺“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殷切寄语参研队伍高水平管理和运行好这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在上海张江科学城参观大科学设施等展区,强调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参观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时,仔细观看散裂中子源、“慧眼”卫星等科学装置的相关实物和模型,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重要场合,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大科学计划、工程和中心建设,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总书记的关心和指导,为我国大科学设施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2025年1月20日,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新的世界纪录,对人类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图为1月15日拍摄的实验装置。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摄什么是大科学设施?简单地说,大科学设施是为进行大规模科学研究而建造的大型设施,不仅包括大型实验设备装置本身,还包括支持相关科学研究的支撑体系。其重要特点之一,即知识创新、科学成果产出丰硕,技术溢出、人才集聚效应显著,通常被认为是国家创新高地的核心要素。为什么要发展大科学设施?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通过规模越来越大的科学装置拓展感知能力,远观越来越大、越来越远的空间和宇宙,近察越来越小的物质结构和基本粒子,不断刷新原来“大”、“小”的定义。这已成为科学研究和人类文明拓展的趋势和方向。大科学设施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人类更好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提升研发能力、实现科技变革提供物质和系统支持。与其他设施不同,大科学设施具有鲜明的工程和科研双重属性。它不同于一般的基础设施工程,其设计、研制、建造涉及大量复杂技术和工艺,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先进性,甚至可能具有唯一性。它也不同于基于通用设备的科研仪器中心或者平台,不仅体量大、投资大、周期长,还需要自行设计研制专用设备,通常需要国家统筹规划、布局和建设,通盘协调运行。大科学设施既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强大研发能力的大型科研基地,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利器。大科学设施建设与运行的高标准技术需求,使其往往成为国家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大科学设施依托高水平创新主体建设,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并提供长期运行服务。按照不同用途,一般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专用基础设施,即为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科学目标而建设的研究装置,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等。这类设施科学目标明确具体,研究内容、用户群体比较特定、集中。二是公益基础设施,如我国最早的科技基础设施之一——长短波授时系统,以及后来建成的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等,主要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服务。三是公共实验平台,主要为多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提供支撑性平台,例如上海光源、中国散裂中子源、强磁场实验装置等。这类装置为多个领域的不特定用户提供实验平台和测试手段,同时面向物理、材料、环境、地质、生物、制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基础科学前沿和产业应用,满足特定领域研发需求。四是专用技术平台,主要为某个特定领域、关键技术提供测试和技术研发、验证平台,以及提供专业数据、研究手段和技术服务,如燃气轮机试验装置、云平台技术测试等。近年来,为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技术革新等需求,这类新科技基础设施逐渐成为大科学设施的重要类型。这4类大科学设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等需要,各有侧重、各有所长。来源:求是网
研究所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着重解决稻作生产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具有从事水稻群体、个体、组织、细胞、分子等各层次的科研能力。主要任务:
(1)水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和种质创新与利用研究;
(2)研究有关提高稻米产量、品质、耐不良环境和经济效益的重大科学技术和理论问题;
(3)组织和协调全国有关水稻重点科技项目和综合发展研究;
(4)开展国内外水稻科学技术交流、合作研究与人员培训工作,编辑出版水稻学术刊物和理论著作。
现内部科研机构设有:国家水稻改良中心、稻作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科技信息中心、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和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为“五个中心、一个实验室”。
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350人(含试验场职工103人),其中高中级科技人员237人,博士生导师27人,具有博士学位141人,硕士学位50人。同时还聘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担任兼职研究员。
研究所所部位于杭州市区中心。在杭州西南34公里处的富阳区境内拥有一个包括实验室群、实验农场等在内的科学实验基地,占地5700余亩。基地建有科学实验楼、图书信息楼、生物工程楼、水稻种质库、人工气候箱群、温室、访问科学家与进修培训人员宿舍及其它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为3.5万平方米。 实验室中配备有近2.4亿元的仪器设备。在海南陵水县还建有海南试验中心。在黑龙江宝清县正在建设北方水稻研究中心。
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隶属湖南省交通厅,是有着较大规模和实力的综合型交通科研机构,2000年7月总体转制成为高科技企业。具有交通部和建设部工程监理甲级资质、建设部公路设计甲级资质、交通部工程检测甲级资质、交通部交通工程施工综合资质。研究院近年在承担交通建设工程的规划、勘察、设计和咨询业务中,先后完成了一、二级公路项目100余项,测设里程达2060多公里;完成省内高速公路路面深化设计714余公里。作为中国交通建设监理协会副理事长单位,院监理业务遍及全国各地,监理公路工程里程达700余公里,特大型、大型桥梁30余座,监理工程项目总投资140多亿元。先后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评为先进监理单位,被交通部评为全国先进监理单位。
研究院还承担了公路桥梁施工监测及动、静载试验,交通建设工程质量事故鉴定及建筑材料物理学性能试验,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和通信、收费、监控综合系统施工,公路与桥梁的交工验收和阶段性验收等业务。研究院在从事公路核子仪器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中,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交通部、湖南省科委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数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级和省部级新产品,已在公路建设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坐落在长沙市风景秀丽的岳麓山下,成立于1957年3月,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专家130余名,先后有30多名专家被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名中医”、“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有科研、医疗设备9000多万元,拥有湖南省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中药超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药制剂、中药药理实验室等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现已发展为湖南省的中医药科研中心及国家中医药科研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附属医院为国家重点中西结合医院建设单位。
建院以来,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00多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0多项,省部级课题80多项。拥有科技成果300余项,其中国家、部省级奖励成果63项;研究开发中药新药38个,保健药品、器械、食品 100余个。有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如国内第一个抗肝癌的中药Ⅲ类新药肝复乐片,国内第一个中药缓释剂盐酸青藤碱缓释片。“中药超微饮片的研制与开发”荣获2003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许多标志性重大成果源源不断从这里诞生。该院研制的古汉养生精、乙肝宁冲剂、肝复乐、代温灸膏、虎耳草素片、驴胶补血冲剂等中药新药,已成为古汉集团、九芝堂、正清制药、冷水江制药、湘潭飞鸽制药等省内外中药生产企业的拳头产品或知名品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湖南省机械研究所创立于1959年。是主要从事机械行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发明、推广应用的综合研究所。湖南省机械研究所为湖南省首批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整体转制的科技型企业,是原机械工业部定点的我国星轮传动技术研究开发单位,也是星轮减速器ZBJ19006—88、JB/T7344—1994、JB/T8712—1998国家行业标准唯一的制订及修订单位。转制后,现有在职职工101人,拥有在职高中级科技人员48人,拥有较强的技术开发中心和多功能星轮减速器国家发明专利,立足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机电制造业及其装备,致力于高性能的机械基础件星轮传动技术产品的推广和应用,推进我省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链的延伸。
共完成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300多项,获得近百项次科技进步奖,国家专利权57项。主导产品多功能星轮减速器属现代传动技术高性能的机械基础件,为本单位自主发明和开发,独立研制,知识产权明晰,属原创型新产品,核心技术曾获国家发明奖和中、美、英三国发明专利权,产品已于2002年获国家发明专利,2006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产品的技术、配套件及生产全部立足国内,拥有技术的全部所有权。产品在冶金、矿山、电力、机械、轻工、军工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并出口到日本、巴西、印度等国。“进口工程机械用多元合金特种耐磨材料及制品”项目列入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2000年度第四批项目,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三峡、五强溪、江垭、巴基斯坦巴罗塔、洞庭湖治理、湘耒和长常高速公路等重点建设工程及建筑、建材、冶金、电化、矿山等行业,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外汇,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5月,前身是由原国防科委第14研究院北京新工艺研究室和原公安部湖南实验工厂(826厂)合并组建而成的国家骨干军工科研院所。
十八所是国内唯一以“三束”(电子束、离子束、分子束)微细加工新工艺技术为主的军民两用型电子专用装备研究所,主要任务是军民结合、保军转民的各类电子元器件制造关键工艺装备和军用特种材料及军用特种传感器的研制生产。经过数十年的奋斗,四十八所现已成为国家级的微电子、光电子、太阳能电池、电力电子、磁性材料等专用设备研发、生产的专业机构,是国内半导体装备的主要供应商、太阳能电池制造装备和磁性材料制造装备的最大供应商、国家离子注入机等半导体专用设备研发中心和产业化生产基地、军用合金薄膜压力传感器和SOI材料定点研发生产基地、科技部和北京市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示范生产单位。四十八所设有一个军品研发中心和四个民品产业化专业公司,在职人员750人,其中技术人员508人,包括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29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33人,高级工程师91人,工程师256人。全所历年来共获得26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82项,填补国内空白项目9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52项,列为国家替代进口项目4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