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京举行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厅长朱皖1月14日上午,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首场“厅长通道”集体采访活动,省科学技术厅厅长朱皖走上通道,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等话题回答记者提问,晒工作成效、话落实举措,传递决心、提振信心。以下为现场实录:湖南日报记者:我们关注到,前不久发布的2024年“湖南十大科技新闻”中有一条提到,湖南出台了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并发布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指数。新政有望为我省进一步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保驾护航”。请问截至目前,新政的实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在新的一年里,我省围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还会有哪些“组合拳”?朱皖:谢谢您的提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成果转化,高位推动出台了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二十条;省人大开展了成果转化一法一办法执法检查;省直各部门,全省各高校,各市州园区,以及广大企业和机构等协力落实,在全省掀起了成果转化的“新高潮”。一是激发了转化动力。新增10余所高校开展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省内近90%本科高校出台或修订相关配套制度。我们看到,通过成果转化,有校领导获得了股权激励,有一大批科研人员拿到了股权或现金,有百余名教师获评了副高以上职称。二是优化了转化生态。去年,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工作站实现了县市区全覆盖;新布局20家中试基地、32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征集发布的高校成果和企业需求均超过了千项,举办近千场“双高”对接活动。三是培育了转化主体。首次遴选公布了15个年度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央视《经济半小时》专题推介我省创新联合体新模式。引导市州园区提升企业转化和承接能力,3家国家高新区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额位列全国前20强,居全国第一。2024年,全省高校登记技术合同超万项、同比增长48%,成交额达57个亿、同比增长56%,特别是,我省高校成果本地转化率首次超过50%。下一步,我们将从四端发力,进一步加快推进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从供给端发力,健全成果转化导向的评价机制,更鲜明地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多产出可应用的成果。更大力度深化成果赋权改革,进一步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和转化。借力省内外“大院、大校、大企”优质资源,更大范围吸引优质成果在湘转化。从需求端发力,加大研发奖补受众面,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应享尽享,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参与重大平台建设,承担重大科研任务,转化应用重大成果。用好金芙蓉科创基金,引导各类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优化知识价值贷款风险补偿政策,积极探索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从转化端发力,建好用好技术成果进场交易平台,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让渠道更顺畅。新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和应用场景,让技术更成熟。引育并举,加快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让服务更专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共同推动,还要从宣传端发力,大力宣传好我省科技创新工作好政策、好做法、典型案例和典型人物。谢谢!来源:科技湖南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厅长朱皖1月14日上午,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首场“厅长通道”集体采访活动,省科学技术厅厅长朱皖走上通道,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等话题回答记者提问,晒工作成效、话落实举措,传递决心、提振信心。以下为现场实录:朱皖: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谢谢。科技日报记者:去年3月,全国两会后,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考察,要求湖南着力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上持续用力。请问,过去一年,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有什么新进展?下一步有什么重要举措?谢谢。朱皖:谢谢您的提问。2024年,是我省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湖南考察,对湖南科技创新寄予厚望。省委科技委组建运行,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大会,出台科技强省《意见》,对持续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作出了系统部署。我们以“五大标志性工程”为总揽,大力实施创新提升行动,全省科技创新呈现新气象。投入产出再上台阶。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到1280亿元,基础研究投入占比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规模突破210个亿,带动发放各类科技贷款超60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800亿,增长超过20%;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75万家;12个主持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新增国家级人才160人。创新平台增量提质。“1+2”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入列35家,总数和在全国占比实现了“双提升”。新获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家,总数居全国第2。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新增研发机构1178家。科研攻关成果丰硕。全省“十大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攻关等项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30余项。“江海号”最大直径盾构机打通长江最长公路隧道;耐盐碱水稻新品种亩产突破500公斤。还有,我省率先推出的视频超算、音视频多媒体大模型、文物高精度高速采集技术等成果,有效赋能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刚刚,伟明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的一年,我们将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加力推进“五大标志性工程”,全力实施科技创新赋能攻坚。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在全国创新版图中争取更高地位。加快“1+2”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争创种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国家实验室基地;推动“4+4”科创工程多出高质量成果、多出高层次人才,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引育、用好各类研发中心;力争文化科技融合、大科学装置、湘江科学城建设纳入国家布局。二是强化高水平科研攻关,在赋能产业发展上作出更大贡献。接续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体系化布局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以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施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推动音视频、数字文博等产业发展;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应用示范,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计算、航空航天、合成生物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三是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激发创新活力上打造更优生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改进科技计划管理,让成果产出更加高质高效;优化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让科研环境更加宽松包容;完善人才评价、科技奖励、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人才创新更加安心、更加顺心。谢谢!来源:科技湖南
“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梦想号探秘大洋,深中通道踏浪海天,南极秦岭站崛起冰原,展现了中国人逐梦星辰大海的豪情壮志。”这些在习近平主席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被提及的重大成果,串起了2024年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印迹。前沿领域多点开花,重大工程刷新纪录。2024年,中国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上,高歌猛进、步履犹坚!“科技地基”更加牢固过去一年,“国之重器”捷报频传。截至2024年11月,“中国天眼”FAST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突破1000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我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确认世界首个超级宇宙线源,加快解开高能宇宙线起源这一世纪之谜的进程;这是2023年4月21日晚拍摄的星空下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合成照片)。被誉为探索物质材料微观结构“超级显微镜”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实现高分辨中子衍射仪、高压中子衍射仪成功出束,将显著增强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多学科研究能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一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深耕基础研究,创下多个新纪录。2024年9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自主研制的水冷磁体,成功产生42.0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打破了2017年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水冷磁体创造的世界纪录,成为国际强磁场水冷磁体技术发展新的里程碑;2024年3月,《细胞》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线发表一项新成果,标志着我国科学家破解了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构造这一科学界公认的世界性难题,补上了细胞“CPU”最后一块拼图;同月,我国科研团队成功破译复粒稻“三粒一簇”的遗传奥秘,为培育高产水稻新品种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路径,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探索前沿科学的征途上,中国科学家不曾停歇脚步,取得诸多显著进展,摘下数个“世界之首”:首次实现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首次获得六角冰表面的原子级分辨图像、首次实现以RNA为媒介的基因精准写入……《2024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论文数量、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及被引用次数继续保持世界第1位。截至2024年7月,中国的热点论文数为2071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总数的48.4%,世界排名保持第1位。中国高被引论文数为6.57万篇,占世界份额为33.8%。基础研究行稳致远,“科技地基”正在不断加固。重大工程再攀高峰2024年岁末,嫦娥六号带回的“月背土特产”,接连为世界带来惊喜:2024年11月,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做出两项独立研究成果,分别登上《自然》和《科学》杂志,首次揭示月球背面约28亿年前仍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2024年12月,《自然》又报道我科学家通过分析嫦娥六号月背样品,获得了人类首份月背古磁场信息。2024年6月,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这是我国探月工程的一次重大突破。一年来,中国航天续写辉煌,交出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中国空间站迎来两次在轨“换班”,6名航天员先后进驻“太空家园”;天舟七号、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圆满完成任务,确保“天宫”稳定运行;我国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回收,我国航天技术又一次飞跃……2024年10月11日10时39分,我国在东风着陆场成功回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的植物及微生物育种载荷、自主可控和新技术验证试验载荷、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社会公益和文化创意载荷等回收类载荷已全部顺利回收。 新华社发(王衡摄)仰望苍穹之上,中国力量飞天揽月、逐梦星辰;俯瞰神州大地,中国速度也在节节攀升。30分钟!深中通道历时7年建设正式通车,缩短深圳中山两地车程。2024年末,黄茅海跨海通道也正式通车,粤港澳大湾区跨江跨海交通网络再添“关键一横”。22.13公里!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顺利贯通。通车后,驾车穿越天山峻岭将从原来3小时缩短到20分钟。400公里每小时!全球运营时速最快高铁CR450动车组样车在京发布,试验时速450公里,运营时速400公里,多项主要指标国际领先。丰硕成果不止于此。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有望将人类“打穿地壳、进入地球深部”的梦想变为现实;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助力中国极地考察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第一口突破万米大关的科探井诞生,再次刷新亚洲最深井纪录……靠泊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2024年11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央企业累计研发经费投入达4340亿元,同比增长2.7%。我国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之首。从求索微观世界,到奔向星辰大海,从揭开自然奥秘,到创造伟大奇迹,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澎湃的创新之力已蓄势待发,即将书写我国科技成就历史的新篇章。(沈唯)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湖南
全国科技工作会议13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科技委员会主任丁薛祥出席会议并讲话。丁薛祥指出,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新时代新征程科技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和行动,扎实推进科技强国建设,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变为现实。丁薛祥表示,要准确把握我国科技工作的总体格局,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强化科技重大项目分工负责管理,抓好任务布局、监督评估和动态调整,项目管理向主责单位充分授权,确保接得住、管得好。强化以新型举国体制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科技攻关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产学研用协同、上下游协作。强化规划引领,增强工作推进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丁薛祥强调,要全力推进已立项重大科技任务的组织实施,凝练一批新项目,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强化与重大科技任务、科技基础设施统筹部署,增强体系化攻关能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需求导向,健全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央地协同,引导地方科技工作更好服从和服务于国家需要,高水平建好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深化科技开放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科技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科技管理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提升专业水平,改进工作作风,把干事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创造性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单位分管科技工作的负责同志,有关科技界代表参加会议。来源:新华社
研究所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着重解决稻作生产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具有从事水稻群体、个体、组织、细胞、分子等各层次的科研能力。主要任务:
(1)水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和种质创新与利用研究;
(2)研究有关提高稻米产量、品质、耐不良环境和经济效益的重大科学技术和理论问题;
(3)组织和协调全国有关水稻重点科技项目和综合发展研究;
(4)开展国内外水稻科学技术交流、合作研究与人员培训工作,编辑出版水稻学术刊物和理论著作。
现内部科研机构设有:国家水稻改良中心、稻作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科技信息中心、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和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为“五个中心、一个实验室”。
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350人(含试验场职工103人),其中高中级科技人员237人,博士生导师27人,具有博士学位141人,硕士学位50人。同时还聘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担任兼职研究员。
研究所所部位于杭州市区中心。在杭州西南34公里处的富阳区境内拥有一个包括实验室群、实验农场等在内的科学实验基地,占地5700余亩。基地建有科学实验楼、图书信息楼、生物工程楼、水稻种质库、人工气候箱群、温室、访问科学家与进修培训人员宿舍及其它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为3.5万平方米。 实验室中配备有近2.4亿元的仪器设备。在海南陵水县还建有海南试验中心。在黑龙江宝清县正在建设北方水稻研究中心。
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隶属湖南省交通厅,是有着较大规模和实力的综合型交通科研机构,2000年7月总体转制成为高科技企业。具有交通部和建设部工程监理甲级资质、建设部公路设计甲级资质、交通部工程检测甲级资质、交通部交通工程施工综合资质。研究院近年在承担交通建设工程的规划、勘察、设计和咨询业务中,先后完成了一、二级公路项目100余项,测设里程达2060多公里;完成省内高速公路路面深化设计714余公里。作为中国交通建设监理协会副理事长单位,院监理业务遍及全国各地,监理公路工程里程达700余公里,特大型、大型桥梁30余座,监理工程项目总投资140多亿元。先后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评为先进监理单位,被交通部评为全国先进监理单位。
研究院还承担了公路桥梁施工监测及动、静载试验,交通建设工程质量事故鉴定及建筑材料物理学性能试验,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和通信、收费、监控综合系统施工,公路与桥梁的交工验收和阶段性验收等业务。研究院在从事公路核子仪器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中,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交通部、湖南省科委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数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级和省部级新产品,已在公路建设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坐落在长沙市风景秀丽的岳麓山下,成立于1957年3月,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专家130余名,先后有30多名专家被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名中医”、“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有科研、医疗设备9000多万元,拥有湖南省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中药超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药制剂、中药药理实验室等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现已发展为湖南省的中医药科研中心及国家中医药科研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附属医院为国家重点中西结合医院建设单位。
建院以来,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00多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0多项,省部级课题80多项。拥有科技成果300余项,其中国家、部省级奖励成果63项;研究开发中药新药38个,保健药品、器械、食品 100余个。有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如国内第一个抗肝癌的中药Ⅲ类新药肝复乐片,国内第一个中药缓释剂盐酸青藤碱缓释片。“中药超微饮片的研制与开发”荣获2003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许多标志性重大成果源源不断从这里诞生。该院研制的古汉养生精、乙肝宁冲剂、肝复乐、代温灸膏、虎耳草素片、驴胶补血冲剂等中药新药,已成为古汉集团、九芝堂、正清制药、冷水江制药、湘潭飞鸽制药等省内外中药生产企业的拳头产品或知名品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湖南省机械研究所创立于1959年。是主要从事机械行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发明、推广应用的综合研究所。湖南省机械研究所为湖南省首批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整体转制的科技型企业,是原机械工业部定点的我国星轮传动技术研究开发单位,也是星轮减速器ZBJ19006—88、JB/T7344—1994、JB/T8712—1998国家行业标准唯一的制订及修订单位。转制后,现有在职职工101人,拥有在职高中级科技人员48人,拥有较强的技术开发中心和多功能星轮减速器国家发明专利,立足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机电制造业及其装备,致力于高性能的机械基础件星轮传动技术产品的推广和应用,推进我省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链的延伸。
共完成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300多项,获得近百项次科技进步奖,国家专利权57项。主导产品多功能星轮减速器属现代传动技术高性能的机械基础件,为本单位自主发明和开发,独立研制,知识产权明晰,属原创型新产品,核心技术曾获国家发明奖和中、美、英三国发明专利权,产品已于2002年获国家发明专利,2006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产品的技术、配套件及生产全部立足国内,拥有技术的全部所有权。产品在冶金、矿山、电力、机械、轻工、军工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并出口到日本、巴西、印度等国。“进口工程机械用多元合金特种耐磨材料及制品”项目列入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2000年度第四批项目,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三峡、五强溪、江垭、巴基斯坦巴罗塔、洞庭湖治理、湘耒和长常高速公路等重点建设工程及建筑、建材、冶金、电化、矿山等行业,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外汇,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5月,前身是由原国防科委第14研究院北京新工艺研究室和原公安部湖南实验工厂(826厂)合并组建而成的国家骨干军工科研院所。
十八所是国内唯一以“三束”(电子束、离子束、分子束)微细加工新工艺技术为主的军民两用型电子专用装备研究所,主要任务是军民结合、保军转民的各类电子元器件制造关键工艺装备和军用特种材料及军用特种传感器的研制生产。经过数十年的奋斗,四十八所现已成为国家级的微电子、光电子、太阳能电池、电力电子、磁性材料等专用设备研发、生产的专业机构,是国内半导体装备的主要供应商、太阳能电池制造装备和磁性材料制造装备的最大供应商、国家离子注入机等半导体专用设备研发中心和产业化生产基地、军用合金薄膜压力传感器和SOI材料定点研发生产基地、科技部和北京市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示范生产单位。四十八所设有一个军品研发中心和四个民品产业化专业公司,在职人员750人,其中技术人员508人,包括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29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33人,高级工程师91人,工程师256人。全所历年来共获得26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82项,填补国内空白项目9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52项,列为国家替代进口项目4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