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重磅合集:6篇评论,带你读透“科技三会”重要讲话




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重要讲话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总结了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精辟论述了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系统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为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位于山东荣成的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孙文湛摄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深入推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系统谋划科技创新工作,有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从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技术造物”,到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再到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我国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为加快建成科技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坚持培育创新文化,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的这“八个坚持”重要经验,是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我们党对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充分运用好“八个坚持”重要经验,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我们就一定能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要建成的科技强国作出深入阐释,指出“应当具有居于世界前列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整体跃升,增进人类福祉,推动全球发展”,提出必须具备“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五方面基本要素。这为我们建设科技强国进一步明确了战略任务、指明了主攻方向。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一步一个脚印把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实现宏伟蓝图,科技有着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建设科技强国,“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科技战线重任在肩、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树立雄心壮志,鼓足干劲、发愤图强、团结奋斗,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重要讲话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围绕“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重大部署。

  一路走来,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新时代以来,从“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到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正是因为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只有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才能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月球样品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排在首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保证科技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统筹解决科技领域战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实践表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关键就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凝聚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必须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各方面作用,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中坚力量,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定位和布局,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要把握当今科技发展的大方向,又要坚持以我为主,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在若干重要领域实施科技战略部署,凝练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要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同时鼓励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前进道路上,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我们就一定能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步伐,把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不断变为现实。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重要讲话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论述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围绕“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了重大部署,深刻阐明了融合的基础、融合的关键、融合的途径。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到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再到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才能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上海虹桥机场以“水门”仪式迎接由C919执飞的MU7192航班。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制约,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撑;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支持企业成为“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深刻认识到,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就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就一定能够以新质生产力强劲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物质技术基础,在新征程上不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重要讲话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明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强调“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从对重大科研任务实行“揭榜挂帅”和“赛马”制,到实施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从建立基于信任的科技项目和经费的管理制度,到树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143项任务全面完成,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进一步释放,为建成科技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是其中重要一条。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还存在短板,有些改革举措落实还不到位,整体创新效率需要提高。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潜力、激发创新活力,必须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加快形成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需要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良好环境。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释放的强劲“动能”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势能”。

  “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明确要求,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科学方法指引。要锚定改革目标,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针对我国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等问题,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强化央地协同联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要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既以目标为着眼点,在统筹谋划、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又以问题为着力点,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就一定能不断提高改革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要坚持破立并举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要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要持续整治滥发‘帽子’、‘牌子’之风,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切实减少为报项目、发论文、评奖励、争资源而分心伤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部署要求,深入推进“破四唯”和“立新标”,建立起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我们一定能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发展新优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书写新的光辉篇章。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重要讲话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建成科技强国这一战略目标,深刻把握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还存在的一些短板、弱项,围绕“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作出重大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科技人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人才资源规模、科技人力资源以及研发人员数量等指标居全球首位,但顶尖科技人才不足,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不断提升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在挪威新奥勒松,我国科考队员、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赵红颖(左)和博士生武小涵在进行海水样品采集。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经验,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放在一起集中论述、系统部署,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要深刻认识到,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才能构筑人才竞争优势,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抓住重点、攻克难点。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确要求,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面向未来,要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要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两院院士“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建设科技强国,科技战线重任在肩、使命光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广大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勇挑重担、锐意进取,定能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定能为建设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注入不竭动能。





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重要讲话

    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强调“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系统阐明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围绕“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作出重大部署。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主动发起国际科技合作倡议,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全球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我国对世界科技创新贡献率大幅提高,我国作为全球创新重要一极的影响力持续提升。放眼全球,半数以上国家和地区使用北斗系统,“中国的北斗”成为“世界的北斗”;我国与16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署了117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启动了53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国际大科学工程……我国不断加强科技开放合作,不仅推动自身进步,更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真纳大学,学生在中国—巴基斯坦小麦分子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内进行实验样本测试。新华社记者  唐斌辉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际环境越复杂,我们越要敞开胸怀、打开大门,统筹开放和安全,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科学无国界,创新无止境。”我们要坚持胸怀天下,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科技创新成果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要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拓宽政府和民间交流合作渠道,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作用,牵头组织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各国科研人员联合攻关。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同世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既是中国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光明之路,也是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的正义之路。乘历史大势而上,走人间正道致远。新征程上,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更好以科技现代化支撑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定能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一步步变为现实,让14亿多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更加光明的未来作出更大贡献。